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企業投入巨大,仍未找到盈利突破點,政府監管愈發收緊 打車軟件陷入“夾縫”困境
迷失 新華社發 商海春作新華社記者 周強"打車難"是每一位城市居民都會遇到的問題,mini storage為司機和乘客搭建交流互動的平台,使信息暢通、乘車方便,"打車軟件"近年來發展迅速,成為城市人出行叫車的有力"神器"。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由於這一新生事物的政策定位還處於模糊地帶,未來何去何從仍不明晰。開發企業前期投入巨大,卻大多賠了買賣賺了吆喝,急需政府管理部門理清相關政策邊界,使之真正為解決"打車難"發揮市場力量的作用。主管部門態度"曖昧""打車軟件"是一款專門用于出租車呼叫服務的手機應用。自2012年3月首款打車軟件搖搖招車上線後,打車軟件如雨後春筍般推出,品種達30多款。在廣州珠江新城上班的劉小菁說,上下班高峰期打車比較難,但使用打車軟件下單則便捷很多,"如果使用'加價'功能,付點小費,司機搶單會更加積極。"不少司機也表示,他們在手機里安裝有幾款打車軟件,"搶單接客不僅可以掙到一些額外的小費,還可以在交接班時順路搭客,降低出租車空駛率。"然而,這個頗受司乘雙方熱捧的打車軟件,各地政府管理部門態度卻頗為 "曖昧不清"。今年7月,北京出台出租車手機電召服務管理實施細則,將打車軟件 "收編"接入官方96106統一電召平台。而相比北京市交通委的"懷柔政策",今年5月,深圳方面則直接勒令出租車司機刪除打車軟件,一度引發網民熱議。但更多的城市表現則模棱兩可,稱尚未納入監管行列。困境:夾縫生存,前途未卜來自滴滴、快的、大黃蜂三家軟件公司數據顯示,在今年八九月三家公司合計投入上千儲存元,預計全年投入將過億元。但巨大的投入仍未找到盈利突破點,"賠了買賣賺吆喝"。市場機構速途研究院報告稱,中國每年打車有數千億元的生意。然而,打車軟件行業生存現實並不容樂觀。"燒錢過快、沒有企業主體、沒有盈利支撐,政府監管愈發收緊。"易觀智庫分析師王靜宇分析說,整個市場同質化現象嚴重,未來三十多款軟件中,最終活下去恐怕只有四五家。完善監管機制,提高便利水平"打車軟件"這一新生事物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困擾和爭議。爭議最大的莫過於打車軟件的"加價"功能。一些乘客急著打車,為了提高司機接單的積極性,會額外加5元、10元、20元不同檔次的"小費"。這本是市場主體討價還價的交易行為,但由於服務標準、監管平台的缺失,在一些城市已演變成一些司機變相挑客,惡意漲價的手段,並對出租車服務市場價格秩序產生衝擊。此外,打車軟件推廣還留給了公�如下思考:司機開車過程中能不能使用手機軟件?軟件公司如何確保司機的駕駛證和准運證信息一致和準確?投訴糾紛如何處理?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劉遠舉等專家則表示,打車軟件在前期已經投入了巨大的研發、推廣費用,如果出租車企業或政府部門"另起爐灶"開發軟件平台,無疑是對社會成本的巨大浪費。"北京交通委的做法值得借鑒,將打車軟件與官方電召系統進行對接,乘客無論使用打車軟件還是使用電召服務,都會將用車信息發佈到同一平台,然後再發至司機手機軟件客戶端。同時電召服務收費標準也予以明確,防止了司機'挑肥揀瘦'。" (據新華社廣州11月4日電)迷你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