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比特幣的“瘋狂”從何而來
如果問,迷你倉眼下最能玩得心跳的是什麼?答案不是過山車,也不是極限蹦極,而是比特幣。在過去一個多月裡,它的行情"瘋漲",11月19日在"火幣網"上的價格一度觸及8000元,而在3個月前,每個比特幣還只值600多元人民幣。所謂"一夜暴富",在比特幣身上得到了應驗。比特幣是何許"神器"?最常見的一個定義,它是"一種由開放源代碼的P2P軟件產生的電子貨幣"。舉個例子,如果你有一台計算機,下載一個客戶端,運行特定軟件,經過若干計算完成特定數學問題,就能獲得一定的比特幣。這一獲得比特幣的過程就叫做"挖礦"。比特幣從何而來?據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2009年初,一個化名為"中本聰"的人發佈了開放源代碼的第一版比特幣客戶端。在誕生之初,比特幣幾乎默默無聞,只在電腦"極客"等小�圈子中流行。但今年以來,比特幣憑借其令人咋舌的震蕩行情極速躥紅,受到全球投資者和媒體高度關注。大起大落是比特幣的基本特性:在觸及8000元高點後,第二天就被"腰斬"至4000多元,狂漲狂跌幅度讓人"心驚肉跳"。人們不禁要問:比特幣的"瘋狂"從何而來?一種解釋是,歐洲金融危機使一些國家的民�對現有貨幣失去信心,尋求跨國界保值乃至升值的貨幣,推升了比特幣市值。另一種解釋是,為避免投資實業風險,�多投資者將目光轉向"以錢養錢、以錢掙錢"的比特幣,這反過來也推高了比特幣的走勢。從本質上說,比特幣作為一種虛擬貨幣,屬於網絡時代的金融創新。但是,現在比特幣似乎正在偏離正常軌道。比特幣的獲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挖礦",另一種則是在幾個著名的交易平台購買,像買賣外匯一樣按照當時牌價購入或賣出。由於前者"門檻"較高,需要一self storage的數學基礎,而且隨著"挖礦"的人越來越多,對電腦硬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第二種方式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推崇,其中不乏"中國大媽"的身影。當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老老實實地去"挖礦",而是執著于在"礦池"中掘金,依賴現實貨幣的買賣兌換,那麼泡沫的出現在所必然。令人擔心的是,依照設計,比特幣有著2100萬個的發行上限,這也就意味著這種虛擬貨幣不會像傳統貨幣那樣,伴隨發行量增加而自然貶值。因此,很多人將比特幣視作一種很安全的避險貨幣。但是,它真的安全嗎?對於貨幣的信心來自其價值和信用。比特幣本身缺乏貴金屬支撐,不具保值性,而且它是虛擬的,缺乏物理存在,如果發行者的信任破產或遭遇叫停,比特幣將一文不值。擔憂還不止于資產安全。比特幣與現實貨幣的掛�,讓這個虛擬領域具有巨大的誘惑力。由於"來錢快",大量"熱錢"可能會湧入,如果監管、控制措施跟不上,那麼風險最終需要高額成本的兌付,甚至引發金融動蕩。更為可怕的是,當比特幣純粹成為"轉錢"工具時,它最初具備的金融創新特色將逐漸消失,相反成為一個"吸金窟",從而擠壓對實體經濟的投資,這顯然與金融創新要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原則要求背道而馳。目前,中國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台"比特幣中國"的日最高交易量逾10萬比特幣,最高日交易額超過2億元人民幣,已成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台。面對如此發展態勢,已經很難用"不成氣候"來自我欺騙了。事實上,不只是比特幣,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可能會面臨越來越多類似的金融創新。要鼓勵金融創新,但也要注意防範風險。因此,如何引導這些金融新事物,讓它們成為經濟齒輪的潤滑劑而不是阻隔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迷利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