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只有“全球化”才能穩定改革紅利

王紅英[ 盡管受到國內與國際制約因素的影響,mini storage但長期看《決定》勢必利好中國的未來經濟。但是著眼點應該立足"國際化"發展,也只有改革"國際化"才能更多地、持續地釋放改革紅利 ] 近期,圍繞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的文件,各類專家學者紛紛發表解讀意見,為中國未來的發展獻計獻策。絕大部分學者都比較中肯地解讀了《決定》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正面意義,但我們也看到不少解讀狹義地局限在國內經濟甚至於A股市場,並未完全理解《決定》的真正"國際驅動力"含義,在此筆者做一剖析。總體來看,《決定》幾乎涵蓋全部改革領域,幾乎所有關於經濟改革的期盼都得到了滿足,最顯著的領域為: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戶籍改革、計劃生育改革、房產稅、自貿區,以及地方政府債務和融資;《決定》的公佈打消了市場對改革是否堅定的疑慮,有助投資者重拾信心。看上去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很是美好。但是我們有兩個問題必須值得注意和探討:一是此次《決定》出台的背景,我們知道,經過35年的高速經濟發展,中國由貧困國家發展為初級發達國家,由以前的"國弱民窮"進入"國富民康"的階段,未來要達到"國強民富"的目標。但靠投資及出口為主要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資源耗竭、環境汙染、生產效率低下、貧富差距拉大等尖銳矛盾不斷浮出水面,不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原有的改革紅利也會即將消失,"中等收入陷阱"極有可能在中國重演,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之後的資產泡沫破裂、經濟陷入長達20年緊縮的現象值得我們借鑒。所以此次改革的背景與1978年本質上完全不同,1978年只要轉變市場機制就足以釋放改革紅利,但此次的改革帶有較為被動的意味,不改革經濟將會持續下跌、不改革社會穩定難以持續。所以我們看到此次改革意義重大,首先是未雨綢繆,其次才是展望未來,而且只有各項改革措施到位、穩步推進,未來的改革才會成功。因此我們認為此次改革首先是中性的維穩,短期保持經濟的穩定,為未來5∼10年的改革措施出台做好各項準備。換句話講,《決定》並不會對短期投資市場帶來實質性利多刺激,經濟的好轉需假以時日。二是我們面臨的全球經濟形勢評估。當今全球經濟呈現較為典型的分化現象,美國經濟的強勁複蘇、歐洲經濟的疲軟掙扎、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持續疲軟都使得未來世界經濟發展充滿不確定性。世界上任何一個經濟因素的變化都會導致中國經濟改革的變局出現,簡單而言,美聯儲提高利率便會構成對新興經濟體經濟的重大打擊,而此時我們利率市場化、匯率管制放鬆等措施如果快速放開,便會導致大量的資金外流,有可能使得大類資產價格跳水,引發投資市場的混亂。1997年導致亞洲金融風暴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亞洲四小龍的金融改革過快,而國內資產價格如房地產價格偏高、個人與企迷你倉負債高企。所以盡管上海自貿區成立,加上以前的深圳前海特區等,都要在審慎的金融市場化原則下漸進推進,而不能搞金融改革大躍進。從以上兩點分析,我們意識到:改革將是一項極為複雜、極具挑戰的系統工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之事。盡管受到國內與國際制約因素的影響,但長期看《決定》勢必利好中國的未來經濟。但是著眼點應該立足"國際化"發展,也只有改革"國際化"才能更多地、持續地釋放改革紅利。舉例而言,我們現在最大的經濟難題是"資源配置不合理",以工業為例,產能過剩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要調整不合理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現在各級政府紛紛壓縮產能以節約資源和降低環境汙染,但問題是也帶來了職工失業的社會問題,這種行為與《決定》精神似乎有些背離,畢竟《決定》的目的是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為宗旨的。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當今除了中國以外,還有更多的欠發達地區,他們也需要更好的城鎮化建設及公共交通建設,我們過剩的產能完全可以輸送到這些地區,如南亞、非洲、南美等地區,甚至可以在上海自由貿易區成立國際化公司,將我們在非洲、在澳洲的礦產直接在當期加工、生產出用于建設的成材,將我們眼前的進口貿易轉變為轉口貿易、離岸貿易,將我們的技術、產能輸送到全球。真正實現經濟的"逆轉型"。前期我們看到的中國政府、中央企業已和泰國簽訂高鐵項目就是一個好的案例。經濟的"逆轉型"勢必需要人民幣的全球化,最終匯率、利率的市場化勢在必行。但是在過去35年的經濟增長模式下,我們主要發展國內經濟,主要表現為以國內的投資行為與對外出口簡單加工型業務為主,貨幣的收付也集中在央行手里,我們以10月份數據為例,外匯賬款激增4400億元,大量的流動性形成大類資產的"堰塞湖",對我們宏觀調控帶來威脅。而美元由於是全球結算貨幣,同樣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由於美元的國際化"溢出"效應,一方面對美國經濟帶來流動性支持,一方面由於全球美元流動如歐洲美元模式,並未帶來資產泡沫化現象,經濟因此而複蘇有力。所以,綜上所述,《決定》對於中國經濟未來十年其實是一個根本轉型的歷史性綱要,也許5年甚至10年其真正的紅利效應才會顯現出來,尤其是我們的著眼點不能只局限于國內的變革模式,傳統的投資模式將會轉變為"國際化"投資模式,傳統簡單的來料加工出口模式將會轉變為"自由港"貿易模式,將以前中國自身的需求轉變為"世界性"需求。只有將以前狹義的"投資、出口、內需"轉變為世界性的"投資、出口、內需"才會真正地解放中國的生產力、真正地實現全球範圍內優化的資源配置。換句話講,只有"全球化"才能穩定和延伸改革的紅利,只是短期內尤其是臨近年底,M2的收縮勢必帶來短期大類資產的折價效應。而短期的經濟收縮恰恰會帶來世界範圍的"中國輸出型經濟"的騰飛。(作者為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文件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