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收費報紙廣告市場佔比下滑

繼香港電視(HKTV)不獲特區政府發牌後,迷你倉免費報紙《爽報》亦宣布停刊。不少人認為,本港整體廣告支出不能支持過多傳播媒體。一般的印象是,隨�互聯網及社交網絡相繼興起,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的科技日新月異,市民可以以更低成本(甚至免費)獲取各樣資訊,帶動企業客戶的廣告費用轉投新興媒體(互聯網、手機等),令傳統媒體(報紙、雜誌、電視、電台)廣告收入減少。當然,傳播媒體是一門「燒錢」的生意,吃力難討好,營運涉及大量人力、物力及器材,整體開支數以億計,因此盈利要有增長,必須依賴廣告收入這條「大水喉」支撐。事實上,隨�媒體「賣紙」減少,訂戶或街邊購買的數量大幅減少,有傳某時事周刊雜誌,由高峰期的近20 萬份的銷量,大幅回落到現在的五六萬份,跌幅超過一半;在這個境�下,廣告支配傳媒收入的能力就更大了。缺乏獨特內容難吸引眼球有趣的是,根據admanGo 廣告監察數據資料顯示,香港今年第三季整體廣告市場按年增長9%,自存倉幅較第二季的7%略為增加,廣告開支總共110 億港元。資料亦指出,第三季傳統媒體增長放緩,如收費報紙的廣告收入按年跌30%;免費報紙卻按年增24%;新興媒體增長持續強勁,互聯網廣告增長按年升46%。不過,縱使新興媒體的廣告增長率不斷追上,但現時仍有超過80%廣告市場收益是落入傳統媒體,如電視及報刊,相反電子及數碼媒體只佔12%,兩者仍有甚大差距。正如王維基說,網上電視暫時不可能運營,因為網上的廣告太少。不再非看不可招致廣告流失傳統媒體廣告收入下降(收費的非常嚴重,免費的還可以保持),不是因為整體「廣告餅」縮小了(因為數據上是不減反增),也不是因為廣告都投進了新媒體(因為比例仍然相當小,只有12%,遠低於美國的30%至40%),而是傳統媒體已經喪失了吸引眼球的功用,由於內容不一定有獨特性,在免費資訊充斥的市場上(網上或免費資訊),不再有非看不可的原因。黃元山GNEC 投資管理info@gnec.net迷你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