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從2014回望
編按:踏入2014 年,迷你倉出租在躊躇計劃如何走下去之時,停一停,回望過去,歷史總在告訴我們一些端倪,如何塑造成今天,香港歷史研究者高添強帶我們從1914 年一個時代的終結說起。對西方世界來說,1914 年是一個時代的終結:無知的年代。是年6 月,一次看似無關宏旨的暗殺事件卻把歐洲帶進深淵。由於交戰各國大量使用火炮及被稱為「生命收割機」的高性能機槍,4 年的戰事結果造成1600 多萬名軍民喪生,另外超過2000 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成為人類歷史——特別是西方世界的一場大浩劫。其荒謬之處在於戰爭爆發前,沒有人會想到一場大戰已迫在眉睫,即使戰事開始擴大,不少參戰國的人民乃至當權者仍樂觀地估計戰爭大概會在聖誕前結束。歐洲列強皇親國戚歐洲列強之間雖然存在競爭,不過這些競爭其實於近代從未停止,1914 年並不算愈演愈烈。與二戰或冷戰時期不同,當時列強間沒有深層次矛盾,更沒有文化衝突,不少歐洲皇室成員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姻親關係,如德皇和英皇原是表親,而主要交戰國的國民大都信奉基督,並以基督教又或天主教為國教,以致戰爭初期一度出現不可思議的怪事:先前還互相廝殺的英德軍人,於聖誕節竟私下協議暫時停戰,雙方然後走出戰壕,於「無人地帶」互相問好,閒話家常,甚至交換禮物!一戰重創歐洲整整一代人,直到今天,走到英國的小鎮,往往仍可見到一座座的紀念碑,紀念一個世紀前於這場不明不白戰爭中陣亡的年輕人。英國是一戰的主要交戰國,作為其海外殖民地,戰事爆發後香港也立刻進入戰爭狀�。當時香港人口50 萬,因懼怕戰爭波及,約10 萬居民陸續離港回鄉,至戰爭結束才回港。整體來說,由於戰場主要位於歐洲,一戰對香港的影響不算太大,今天留下來的有關文物或歷史建築不多,包括不久前宣布為法定古蹟的中環和平紀念碑,以及設於動植物公園入口處、紀念一戰時期到歐洲戰場從事雜務的華工紀念碑(不過碑上卻沒有清楚說明)。此外,位於跑馬地的香港墳場(舊稱紅毛墳場)內,仍留下兩處一戰時期德軍戰俘墓碑。二戰前,皇后像廣場前匯豐銀行原建有一座紀念碑,以紀念於大戰期間回英參軍卻不幸陣亡的前匯豐銀行職員,可惜這座紀念碑卻於日佔時期遭日人拆�。當時香港是怎樣的社會?自19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隨�華商的興起,香港已成為南中國乃至東南亞地區的商業中心,更是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最重要的據點。以1913 年來說,是年進出香港的船舶數目接近22,000 艘(這些船舶大都是有一定噸位的輪船而不是開埠初期的帆船),總噸位約為2300 萬噸, 與1891 年的680 萬噸相比,增加了迷你倉 倍有多。英國在香港轉口港貿易中雖仍佔有優勢,但所佔比重卻漸漸下降,顯示香港華商的服務對象趨向國際化,這段時期可說是香港進出口貿易的黃金時代。華商除擁有資金外,也是香港房地產的主要擁有者。這些商人營商手腕靈活,他們的商業聯繫更是外籍商人望塵莫及。華商控制了中國和東南亞的貿易,並漸漸主宰香港的工業。1910 年九廣鐵路竣工,把香港和中國及國際市場連繫起來,對本地工業的原料進口和製品出口均有莫大裨益,更進一步刺激了香港的工業發展。華人經濟地位的上升,反映在炫富消費的增加。自20 世紀初期起,由澳洲回來的創業家先後於上環創辦先施及永安等大型百貨公司。顧客可在這些公司購買幾乎任何的歐美貨品,如英國生產的西裝和皮鞋、法國的香檳、美國的留聲機、瑞士的朱古力,乃至古巴的雪茄和日本的和服。炫富消費增華人仍被歧視華商雖然財雄勢大,不過與其他居港的華人一樣,在各方面仍面對英國根深柢固的種族歧視觀念。英國在港實施的政策中,種族隔離的意圖相當清晰,除以法令形式規範華洋交往及居住地區外,英人還以各種藉口加強這方面的政策,例如不准華人加入香港會及賽馬會、明令華人和歐亞混血兒不能居於山頂、一些高級酒店的房間不讓華人踏足,甚至認為華洋學童一起上課,正值成長期的歐籍兒童,其道德和品格形成均會受到損害,因而要求設立歐籍兒童學校。當時大多數歐籍居民都不自覺地相信,香港的命運全繫於他們身上,因此他們的身心健康比一切來得重要,為此華人只得遷就、馴服。諷刺的是,即使傳教士都懷有近似的想法,港府遂於長洲劃出地段專供這些上帝僕人度假之用,一些華人領袖如劉鑄伯亦不得不對此表示震驚、失望。以上種種當然進一步加深華洋之間的鴻溝,也加劇雙方仇恨和不安情緒。香港發展新階段面對歧視,較富裕的華人和歐亞混血兒的反應是建立他們的商會、會所和學校,包括華商會所、中華游樂會,以及聖士提反書院,後者設立的目的原是防止學童因「社會和道德背景迥異家庭不加區別地雜處一起」。由於一戰的主要戰場不在亞洲,即使戰後英國元氣大傷,卻因居港華人無法親睹當地困窘,英人戰後仍可一切依舊,在港延續殖民及帝國式管治。及至1941 年日軍侵港,隨�守軍在華人眼底下向日軍投降、歐籍居民進入拘留營,戰前歐人高高在上的形象,終於一去不返,香港的發展自此進入新階段。文.高添強 圖.高添強提供作者簡介高添強,香港歷史及歷史照片研究者,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近著《彩色香港1940s-1960s》。著有(包括合編)《香港今昔》、《街角?人情:香港砵甸乍街以西》、《香港走過的道路》、《九巴同行八十年》等。mini storage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