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院士涉造假:克隆國外樣機獲千萬經費
前不久,mini storage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稱其271篇論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 目前,複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已認定王正敏在申報科學院院士過程中,申報論文材料有"不實事求是"行為。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 論文"一稿多投",學術成果翻倍 王正敏是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醫生,2005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王正敏申報院士的時候,王宇澄正是他的秘書,目睹了王正敏為當上院士論文造假的全過程。王宇澄說,在王正敏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論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其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一便是將自己的專著《耳顯微外科》一書的內容,拆分成14篇論文,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 現任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的王宇澄說:"他的雜誌和他的書的內容是一模一樣的,第一章耳聾手術,他這個論文也叫耳聾手術,發表過以後,他又在2005年報院士的時候把它當做正式研究論文放進去,這樣有14篇。" 王宇澄說,王正敏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二是"一稿多投",一篇論文在國內刊物發表了以後,又在國外刊物上發表,這樣在計算學術成果時當成兩篇學術論文。 王正敏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三是,把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發刊詞"、"專家筆談"、"我如何做"等欄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 王宇澄舉報王正敏依靠違規學術成果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材料里,還有一項最主要的指控是關於著作抄襲,被抄襲者是王正敏的導師,被譽為"耳神經科學之父"的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烏果·費緒。 王宇澄告訴記者,王正敏的第一本專著《耳顯微外科》有100多幅耳部手術的手繪圖,和烏果·費緒教授專著中的圖片相同,但並未注明圖片來源,書中參考文獻里也沒有提到費緒教授的專著。 "克隆"國外樣機,獲國家數千萬專利經費 複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認定王正敏在申報科學院院士過程中,申報論文材料有"不實事求是"行為。不過隨著記者調查的深入,隱藏在王正敏院士背後更多的秘密被揭開。2003年,王正敏領銜的技術團隊成功研發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人工self storage蝸,那麼這種人工耳蝸又是如何被研發出來的呢? 人工電子耳蝸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聾人康複新技術,重度聽力言語障礙病人植入後,通過言語康複訓練以後,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用聽覺和言語與人交流、融入社會。1982年,澳大利亞科利爾22型人工耳蝸通過FDA認可,成為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蝸裝置。王正敏作為中國最早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醫生之一,他最早提出了研發中國的人工耳蝸。 於是,王正敏找到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範寶華,讓他想辦法得到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人工耳蝸樣機。 作為王正敏研發團隊的主要研發人員之一、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沈義虎具體負責破解國外人工耳蝸樣機的芯片。這位研發人員承認,他們的人工耳蝸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產品。 沈義虎說,他們通過對科利爾人工耳蝸芯片內部電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們的芯片技術原理、設計思路、工藝製造和結構機制,然後依葫蘆畫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這個過程花了近兩年的時間。但為了避免科利爾公司找麻煩,他們在外觀和線路等環節做了修改。 1997年,王正敏團隊研發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蝸"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2004年,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技術轉讓合同,對國產人工耳蝸進行產業化。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為了爭取國家、省市科研經費,王正敏研發團隊和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種名義向有關部門申報項目。 記者瞭解到,僅在2012年,他們就獲得國家級項目兩個,獲得專項經費4000多萬,其中,"國產人工耳蝸及臨床技術研究項目" 獲得國家衛生部專項科研經費2171萬元;"上海力聲特人工耳蝸建設項目"獲得國家工信部經費2138萬元。 根據規定,人工耳蝸要上市銷售,必須先要通過臨床試驗。2009年,上海力聲特公司招募了49名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免費為他們植入了力聲特人工耳蝸。但是,不少植入的人工耳蝸僅僅用了6個月就壞掉了,長的用兩年左右也壞了,目前志願者壞掉的耳蝸至今仍殘留在耳朵里,身體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力聲特人工耳蝸為何會出現這些質量問題呢?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醫學總監夏正毅認為,王正敏研發團隊轉讓給力聲特公司的技術早已過時了。迷你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