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市場化起航 金融大爆炸

你終於可以做出上帝的選擇姜樊曾經聽起來晦澀難懂又嚴肅的金融,迷你倉出租如今卻被互聯網攪和得簡單有趣;曾經打破腦袋都買不到的理財產品,如今卻只需動動鼠標任你自由選擇……你終於可以做出上帝的選擇,悠閑地、輕鬆地選擇著適合你的產品——如果銀行沒有,那麼互聯網金融一定會有。金融行業的變化正翻天覆地,這不僅歸功于互聯網的入侵,也歸功于市場化的金融改革。2014年,對於金融行業而言,變革大過一切:傳統的金融行業只有推出更多的創新產品,才能對抗來自互聯網金融的衝擊,才能適應市場化下的激烈競爭。867個名字等待落地民營銀行開到家門口如果偶然發現,一家沒聽說過的銀行就開在了你家的門口,這可能就是民營銀行。有分析稱,首批民營銀行牌照有望在今年上半年落地。銀行不再只有國資背景,純民資也能辦銀行。盡管這在中國歷史上不是第一次,但現存的民資銀行為數不多,且十餘年沒再增加。去年下半年以來,重新下發民營銀行牌照的消息不斷傳出,也引得想進"銀行圈兒"的非銀行業界人士憧憬連連,紛紛申請銀行名稱。但事到如今,監管層仍對相關細則緘口不語。據大智慧通訊社對國家工商總局發佈的名稱預核准公告統計,2013年共有67家民營銀行名稱獲得預核准,僅12月就有包括美錦銀行、快樂銀行、新華銀行、和諧銀行等24家民營銀行名稱通過預核准。與此同時,A股市場有40余家上市公司已申請或有計劃申請民營銀行。不過,近日銀監會前副主席蔡鄂生公開表示,銀監會下發民營銀行牌照應該是分批進行,第一批有望在3月前發牌。不少觀點認為,中國的銀行數量越多,競爭才會越充分。話雖不錯,但面對已經發展了數十年的銀行巨擘,新成立的民營銀行想要逆襲成功,絕非易事。畢竟銀行業不缺"小弟",而缺真正的創新與靈活。晨報記者 姜樊9"生前遺囑"已經簽了銀行退出機制今年疾行銀行會倒閉嗎?現在不會,但未來可說不定了。今年,銀行的退出機制或許就會成型。就在兩年前,銀行還被看做是最好掙錢的行業,利潤"高到不好意思說"。但這樣的好光景或許一去不復返了。曾經靠著法定的高息差"躺著掙錢"的銀行,在金融改革的背景下,如果經營不善,倒閉的說法並不是用來唬人的。對銀行利潤影響最深遠的,是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加快。如今貸款利率浮動限制已被取消,而存款利率也將逐步放開,加上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高息攪局,銀行資金成本或許短期內將越來越高。實際上,自2012年下半年進一步利率市場化後,銀行的淨利增速已經開始下滑。此外,銀監會嚴整銀行理財產品的"8號文"、即將推出的治理銀行同業業務的"9號文",都堪稱"史上最嚴禁令"。越來越嚴格的監管,讓銀行"偷懶"的手段無處藏身,作為銀行另一主要收入的中間業務收入在今年或許面臨下滑。但是銀行真的會在今年就出現倒閉嗎?又是哪家銀行最先倒下?恐怕還需等待一段時間才迷你倉見分曉,畢竟保證銀行倒閉的條件——銀行存款保險制度、銀行退出機制都沒有正式出台。不過,可以預見的是,銀行的退出機制已經提上日程。已經有銀行行動起來,中行、招行兩家銀行率先代表大銀行制定了"生前遺囑"——一旦未來經營不善倒閉,將按此合同強制處置銀行資產,以做倒閉補償,從而減少大銀行倒閉的風險蔓延開來。晨報記者 姜樊10互聯網金融繼續爆發各種"寶"要過安全"門"對於金融業來說,2013年恐怕是他們經歷過的最折騰的一年:一群做互聯網的外行竟成功將晦澀難懂的金融業做成"地攤貨",攪得只會喝咖啡的金融大佬們心神不寧。而今年,恐怕還將愈演愈烈。看起來很"屌絲"的互聯網,在去年成功逆襲了金融業。就在金融大佬們在為自己積累下來的風險經驗驕傲時,各種"寶"已經橫空出世,掠奪著傳統金融業僅存的低成本資金——活期存款。去年6月,支付寶推出餘額寶,打響這場戰役的第一槍。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餘額寶規模達1853億元。於是,餘額寶身後瞬間有了�多追隨者:東方財富網發佈"活期寶";金融界發佈"盈利寶";百度與華夏基金合作推出收益率達8%的"百度百發";網易也在聖誕節推出"添金計劃",預期收益率高達10%左右……均遠遠高出傳統金融業給出的大約5%到6%的預期收益率。不過,互聯網金融產品雖然大爆炸,但風險前景卻不容樂觀。去年10月,網貸平台出現大面積倒閉潮,讓不少投資者血本無歸;各種"寶"類平台也頻頻曝出安全隱患。今年,互聯網與金融的磨合可能擦出火花。傳統金融業在去年年底就開始打起針對互聯網的"自衛反擊戰",不僅將網點開在微信里、網店里、社區里,還將產品芯片化、網絡化、高息化。不過,互聯網活躍發散的思維,加上傳統金融業沉穩專業的風控投資,才是最完美的搭配,"競合"恐怕是金融行業未來一段時間的主打戲。晨報記者 姜樊11銀行網點從物理到虛擬社區銀行後網絡銀行興起沒有網點、沒有櫃員,但銀行業務卻能正常運行;就算足不出戶,或是無卡取現,也都能實現……雖然聽起來有些科幻,但這就是未來銀行的發展方向。2014年,銀行在大興土木開展社區銀行之後,網絡銀行或將逐漸興起。去年,基於大數據分析下的互聯網公司,輕易地搶奪了銀行維繫多年的客戶。銀行對此的反應是,走進社區,開闢社區銀行,將每個小區居民變為"自家人"。即使銀監會曾下文叫停這一模式,但銀行走社區化的路線並未因此而動搖,因為,社區銀行的成本只有普通網點的八分之一。房地產價格上漲形成的巨額成本,讓原先密集的網點成了銀行的累贅,銀行正在探尋新的發展之路,而網絡是不二選擇。實際上,去年就有銀行開始減少現有的網點數量,如今的網銀可以辦理銀行櫃台80%以上的業務。此外,已有正在申請的民營銀行負責人表示,未來可能朝著網絡銀行方向發展。晨報記者 姜樊mini stor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