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江門版

梅家大院(即汀江圩華僑建築群)位於廣東省台山市端芬鎮大同河畔,存倉于1931年由當地華僑以及僑眷僑屬創建。 南都記者 劉在富 攝 隨著《讓子彈飛》的熱映,台山的特色人文景觀尤其是特色建築越來越受到關注,《讓子彈飛》成功煥發了梅家大院和岡寧墟的"第二春",梅家大院從舊建築變身旅遊熱點,給附近的居民也帶來了無限的商機,但落後的公共設施,卻也給遊客帶來了美中不足的印象,從公路上的指示牌、大院的停車場、洗手間到大院的衛生等軟硬件條件還不夠完善。這一問題,也是台山諸多僑圩開發將面臨的一個問題。現狀:70個僑圩特色鄉鎮、水埠台山是中國第一僑鄉,有130多萬台山籍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生活在世界92個國家和地區。漫步台山城鄉,有上萬間中西合璧、美輪美奐的洋樓、碉樓散佈其中。"圩日是南方農村傳統的商貿集市,而台山圩集及建築格局,大都帶有西方文化色彩,而且這些集市大都為交匯點,方便與海外交往通商。"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稱,這便是"僑圩"(注:用"僑墟"還是"僑圩",一直未達到一致,在台山,民間一直愛用"圩",因此本報道採用"僑圩")。台山市有一些以圩日取名的鄉鎮,如:三八鎮、四九鎮。黃偉宗表示,台山獨特之處,除以圩日定名之外,尤其表現在其圩集的場所及建築風格具有西洋文化韻味,例如,端芬鎮汀江圩,至今仍保存著船舶碼頭和小橋,整個圩由94棟各有特色的三四層騎樓式建築,從四面環抱一片廣場而構成,建築多採用當時進口的材料,都具有中西合壁的建築風格。類似具有僑圩特色的鄉鎮、水埠,台山有70個之多。建言:打造僑圩文化黃偉宗建議台山要打造僑圩文化。他指出,這種僑圩文化,從其圩日傳統上說,當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此申請作為省級、國家、乃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而其又體現于鄉鎮之名和圩場建築之中,亦可列入物質文化遺產範疇,更為重要而有發展前景的是:如能作為一個文化旅遊項目開發,可能會產生變廢舊為新生的積極效果。他建議以台山市為中心,以汀江圩為基點,制定出統籌開發規劃,然後招商開發;同時多方式多途徑地對台山僑圩文化進行宣傳。而在旅遊開發上,黃偉宗建議,可將台山市僑圩樓作為一個旅遊項目或一條旅遊線路,並將旅遊開發與文化開發結合起來,從弘揚傳統文化上,可以遵循原有的圩日習俗傳統,舉辦"僑圩節"或"廣僑文化節",將商市傳統發揚光大。行動:試點開發首批僑圩文化的概念最終儲存是體現在具體的載體上。對於廣僑文化而言,最明顯的就是體現在僑圩、洋樓、騎樓身上。台山市委宣傳部部長鄺俊傑介紹,目前,台山市已試點開發首批僑圩,目前岡寧圩影視城建設首期工程已經完成,這亦是台山廣僑文化、台山僑圩與旅遊融合的一個載體。"我們還將以台城歷史文化街區、汀江圩華僑近代建築群、端芬翁家樓、鬥山浮月洋樓等獨有的物質文化遺產和台山廣東音樂、台山民歌、浮石飄色、赤溪客家山歌、海僑歌舞、台山排球、海洋文化等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讓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把文化旅遊產業打造成台山的一大優勢產業。"鄺俊傑介紹,台山市近期正在規劃建設一個華僑文化、旅遊文化廊道,東起新台高速鬥山入口,西至端芬汀江墟(梅家大院),其中包括五福村、浮月村、海口埠、東寧里等多個景點,形成一個台山華僑文化、旅遊文化的大走廊。華僑文化、旅遊文化廊道這個項目建成後,將極大拉動台山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同時會促進其他僑圩的開發與利用。 採寫:石江龍[景點推介]岡寧圩 岡寧位於水步鎮(水步至開平市公路旁),距台城18公里,原由竹篷搭建而成。1927年間,圩內"杏記木店"起火,把整個圩鎮都燒光了。1930年改用水泥、鋼材重建。岡寧圩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十分興旺。2010年,《讓子彈飛》在這裡取景拍攝,從此,岡寧圩得到了�多電影、電視劇劇組的青睞,不少遊人也慕名前來參觀。梅家大院 梅家大院(即汀江圩華僑建築群)位於台山市端芬鎮大同河畔,于1931年由當地華僑以及僑眷僑屬創建。大院占地面積80畝,108幢二至三層帶騎樓的樓房,中間有40畝專供商販擺賣商品的市場空地,儼如一座小方城,由於當地梅姓股東占了一半以上,故有"梅家大院"之稱。梅家大院被認為是目前全國保存得最完好,且具有一定規模的華僑建築的典型代表。2010年12月上映的賀歲片《讓子彈飛》即以這裡為主要拍攝地。鬥山浮石飄色 台山浮石飄色是一種保持傳統特色的民間文化造型藝術,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每台飄色由兩個八至十歲的兒童(俗稱"色仔")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由村民用"色櫃"抬著出游,屬人物造型藝術。飄色的迷人魅力在於"飄",其左足立于一根桃枝上,右足擺動,身體凌空無憑,似無依托,令人驚奇。在每年農曆三月三的"北帝誕",浮石村民列隊抬著北帝塑像,以頭牌、色標、羅傘、飄色、舞龍、舞獅、高蹺、八仙、八音鑼鼓組成隊伍,游遍全村十坊。迷你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