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質量成都”繪出城市質量新貌

2012年9月,迷你倉成都市被國家質檢總局批准成為首批25個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後,嚴格按照要求,全面落實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大力實施質量強市發展戰略,全市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升,不僅"質量至優,誠信至上"的成都城市質量精神深入人心,"產業成都、質量領先"的成都城市質量文化更是廣受推崇。2013年9月,憑借扎實的質量管理工作成果,成都市被國家質檢總局正式命名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三年的示範期,成都又將以質量為利刃,準備再一次跨越發展。漫步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無論是各大商場的巨型LED顯示屏,還是來來往往的出租車或公交車車身上,"質量至優,誠信至上"的成都城市質量精神隨處可見,成為這座城市一道獨特的質量風景線。而透過成都城市質量精神的誕生,我們可以更多地感受到質量在這座城市"潤物無聲"的滲透力和生命力。新工作 打牢質量基礎通過制度創新、方法創新、體制創新,成都質監工作為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礎。緊緊圍繞產業、產品、工程、服務、環境五大質量,成都在全國創新提出了"產業成都,質量領先"的質量發展核心理念,並將環境質量作為發展戰略規劃內容,體現了建設"大質量"的全新思路,並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以市政府名義頒佈了《成都市質量發展"十二五"規劃》、《成都市人民政府全面推進質量強市工作的意見》等5個綱領性文件,架構了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工作體系。2013年6月20日,成都通過四川省實施質量興川戰略工作領導小組預驗收,達到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驗收的各項要求。物業管理質量標準化填補國內空白,災後重建質量標準化全國獨有,工業園區標準化制度引領快速發展,建立餐廚垃圾處理全過程追溯制度全國領先……依靠標準領跑質量,不斷完善產業發展和社會管理標準,是成都質量工作的"殺手�"。近年來,成都共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8項、國家標準299項、行業標準119項,擁有1個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範區、5個國家級服務標準化示範項目、27個國家級農業標準示範項目,用標準化破解質量管理難題,有力地促進了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優化了產業結構。結構優化的同時,產業質量的發展也為成都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成都工業以38.1%地區生產總值占比實現了50.1%的增長貢獻率,工業增加值增速保持副省級城市第一;成都高新區、經開區邁入千億元園區行列,電子信息、機械汽車形成千億元產業集群;成都市全儲存倉工業集中度達到81.6%;同時,電子商務、服務外包、智能服務等優勢服務業不斷向品牌化、高端化、國際化方向發展;成都已建成中國中西部最大、全國第四的航空樞紐;成都成為中西部金融機構種類最全、數量最多、市場規模最大的城市。"質量成都" 繪出城市質量新貌隨著質量強市示範城市的創建工作不斷深入,"質量成都"的畫筆描繪出越來越多的城市質量新貌。產品質量更上水平。全市農、畜、水等農產品監管覆蓋率達100%,工業產品抽查合格率達95.8%,食品監督抽查合格率達96.9%。通過大力實施名牌發展戰略,全市已擁有中國名牌20個、四川名牌519個,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重慶直轄市除外);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9個,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之首;中國馳名商標總量達75件,位居中西部省會城市首位、副省級城市第3位。工程質量大幅提高。成都市在加快城市建設發展的同時,把質量作為建設工程的生命線,牢固樹立了質量為本的理念。全市交通、水利等大中型工程項目連續5年實現無重特大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事故的目標,一次驗收合格率均達到100%,災後重建工程項目被聯合國減災署授予"災後重建發展範例城市"。截至目前,全市共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18個、四川省建設工程"天府杯"優質工程獎212個。服務質量不斷增強。積極推行33類食品市場准入制度和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被商務部、財政部確定為全國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試點城市之一。以旅遊標準化建設為引領,以服務標準化為依托,著力打造"智慧旅遊服務、智慧旅遊管理、智慧旅遊營銷"的現代旅遊業態,推進景區管理向綜合服務轉變,在全國50個主要旅遊城市遊客滿意度全年綜合排名中,成都一直保持前列。環境質量極大改善。為提升"宜人、宜居、宜商"的城市幸福指數,以改善環境質量和保護群�健康為重點,強化重點領域汙染防治,成都先後投入550多億元改善環境質量,14個郊區(市)縣已全部達到省級生態縣(市、區)建設指標要求,建成1623公里城市綠道,全市森林覆蓋率增至37.6%,汙水處理設施覆蓋中心城區、縣城、鄉鎮,達到244座。值得一提的是,在產品、工程、服務、環境"四大質量"穩步提升的同時,成都還在全國創新性地提出了"產業質量"的發展理念。通過堅持"三產聯動、雙輪驅動"的產業導向,大力構建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都市現代農業聯動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努力把成都建成支柱產業的高密集中區和新興產業的重要孵化地,牢牢把握西部地區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的戰略制高點。本報記者 陳瑾迷你倉最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