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奶牛都有餐廳臥室 隔窗能看擠奶場面蒙牛園區體驗工業旅遊
本報記者 楊一楓轉盤式擠奶器資料圖片車間牧場外景資料圖片先進機器設備資料圖片廠房外景資料圖片牛欄資料圖片本圖來源:昵圖網"倒行"之旅秋天的一個午後,mini storage我站在蒙牛集團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賽罕區的一家直銷店前。這家店面的門口有兩株楓樹,火一樣紅,在紅葉的映襯下,櫥窗里的白色牛奶圖樣顯得十分養眼。推開店門,白色的牆、白色的貨架、白色的包裝盒,一個乳白色的世界躍然于眼前。這裡是蒙牛集團對產品進行開發拓展的縮微集中體現地。一種牛奶在這裡變化多樣,奶片、奶棒被包裝在五顏六色的小盒子和小袋子里,奶酪被做成冰激凌的形狀,奶粉被裝進瘦瘦的小包裝袋里……這些琳琅滿目的奶製品突然激發了我尋根溯源的願望。門一開,幾個運輸工人搬了幾箱牛奶進來,他們的車是從總廠的工業園沿著慣常的運輸線路開過來的。我在店里巧遇蒙牛集團的張志明,他坦言,目前有很多遊客選擇"倒行"之旅,即沿著銷售、運輸、生產、放牧的線路,倒退著做一番體驗。於是,在張志明的帶領下,我踏上了溯源之旅。車開出城區,道路筆直,兩旁樹木已經變黃,在下午陽光的照射下,閃跳著秋季獨有的韻味。一眼望去,那分明是一條金黃色的走廊。我偶一轉頭,從那黃色的間隙里看到一座不高的小山在遠處佇立。"那就是昭君墳吶,我們去拜拜昭君吧。"昭君墳是老百姓的對昭君博物院的俗稱,據說是王昭君的衣冠塚。站在昭君墳頂,放眼望去,秋天的呼和浩特美不勝收。藍天無際,幾朵雲悠閑的在遠處飄渺。下方有一片綠草地,讓人對草原上的蒙古風情和千百年前的昭君出塞產生無盡的遐想。"蒙古人離不開草原,離不開牛羊,'蒙牛'的名稱即源出于此。"張志明短短幾句話,便把我的遐思引回了蒙牛之旅。在去往蒙牛工業園區的路上,可以參觀到昭君博物院、盛樂博物院、盛樂鮮卑遺址等著名的少數民族風情的景點,這樣的安排增添了旅客的興趣,豐富了工業旅遊的內容,同時也為遊客理解蒙牛企業文化內涵奠定了基礎。據介紹,蒙牛集團與這些景點都有合作關係。快到工業園區的時候,許多白色的運奶車與我們的車擦肩而過。我知道,離產品生產的環節近了。驚看車間動感從蒙牛集團研發中心大樓拾級而上,進入到一個寬敞明亮的大廳,在進門處,有專人發給了一雙鞋套,這是進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蒙牛工業旅遊景區六期工廠參觀大廳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坐在用牛奶外包裝紙袋回收材料制成的條凳上套上鞋套,面對著大廳屏幕上流動的牛奶,我的心也變得潔白爽朗起來。參觀大廳東側懸掛著一面巨大的LED顯示屏,上面滾動顯示著蒙牛集團的奶源分佈基地、銷售市場分佈以及生產基地布局情況。顯示屏下方是一個沙盤,是占地25平方公里的蒙牛工業旅遊景區的微縮展示。聽講解員介紹,整個景區分為生產區、生活區、養殖區和環保工程展示區四個部分。我與張志明擠入了參觀的人群,進入全長1.5公里的參觀通道,很快眼前便出現了全球最大的單體液體奶生產車間。16個臥式奶罐整齊排列,每個容量達40噸。近處生產線上的牛奶盒排著整齊的隊伍,像是白色的河流由眼前向遠處延伸,而其它生產線上不同顏色的包裝盒迷你倉如不同顏色的河流在眼前流動;"河流"遠近交錯匯成了一片絢麗的彩色圖畫。每條生產線源頭上的灌裝機都像一個大魔盒,每小時就有2.2萬包牛奶源源不斷地"變"了出來。在生產線邊上,有幾位工作人員點綴其間,時不時地提取樣品準備化驗。上空穿梭往來的運送外包裝紙箱的小車由德國生產,它會在軌道上自如滑行,還會"坐電梯"。據張志明介紹,這種小車每次可以將100個紙箱準確投放在包裝機的紙箱卡槽里。在包裝工段的盡頭,威武的機械手臂左右騰挪,將不同數量組合的牛奶箱規整地安放在貨物托盤上,橫豎交錯互相咬合,像是在完成一個完美的積木作品。而在包裝工段和立體庫房的連接處,一輛輛穿梭往來的單軌平板小車將機械手臂碼放好的"作品"輸送到立體庫房。雄偉的立體庫房在眼前矗立,它有4.5萬個貨位,可以容納5萬噸的貨物,機械手臂緩緩劃出,舉重若輕,將平板小車運來的貨品安全送到"家"。走到車間盡頭,回頭一望,但見整個車間繁忙異常,卻又人影寥寥,所有的動態都來自于機器。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同行的遊人都驚嘆于這樣的宏偉和奇特,久久不願離去,也不知誰打破了沉寂,說了一聲:"這簡直就是未來世界啊!"牧場感受科技"陽光"牛奶離不開牛,牛奶產品生產溯源之旅的終點必然就是牧場了。張志明說,這裡的牧場是2005年建立的,占地面積8848畝,奶牛存欄量1萬頭。其品種為荷斯坦。這種牛每頭平均年產鮮奶超10噸。我們走進大樓里一處圓廳,這裡四面都是大玻璃窗,透過窗子可以看到各種擠奶的場面。據介紹,牧場擠奶大廳融合了全球主要的擠奶方式,有"牧場聯合國"的稱謂。我們如今就處於這個牧場聯合國的中心。參觀人群中一個孩子突然喊:"快看,旋轉木馬!"我們一起湧向另一面的大玻璃牆,只見那裡有一個巨大的圓盤型設備。圓環上分成若干個小區間,每個小區間上站有一頭奶牛,奶牛的奶頭上鏈接著吸盤,我們只看到一個圓盤前有一個擠奶工在檢查吸盤的吸牢狀況。張志明看到我疑惑的表情,微笑著說:"奶牛都是自動走到轉盤式擠奶器前擠奶,這是它的生理本能,而這台機器自動性極高,奶牛只要走進小區間,擠奶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兒了。"張志明介紹說,轉盤式擠奶設備一次可以同時為60頭牛擠奶,適合大型、超大型牧場使用,8-12分鐘為一個擠奶循環周期。當擠奶完畢,吸盤自動脫落,奶牛會自行離開。我們又湧到另一個玻璃牆前觀看並列式擠奶器,這裡就像一個帶頂棚的草場,張志明說,這其實也是奶牛的休息間。果然,我看到有幾頭奶牛在並列式擠奶器前擠奶,而大多數奶牛則是或坐或臥,輕搖著尾巴,悠閑地反芻著。一縷陽光從西邊頂牆的玻璃窗上投射進來,火紅火紅,原來不知不覺已近黃昏了。在擠奶車間的那一頭,可以看得見一片草地,沐浴在夕陽下。我們又參觀了魚骨式擠奶設備,這是全國唯一一台機器人擠奶設備,還參觀了奶牛的"餐廳、臥室",以及牛糞、牛尿綜合處理系統--沼氣發電站。參觀完畢,一個現代化農場的完整形象便刻印在我的腦海。是生產力讓畜牧業、制奶業現代化,是科技讓蒙牛集團這秋天的牧場充滿了"暖暖的陽光"。文件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