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誕生土地信托第一單

湖北日報訊 記者 朱安璋  編者按時代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窗",儲存賦予了2013,交給了當代中國。那些推動歷史進程的壯舉,往往發軔于矛盾的膠著、觀點的碰撞;那些翻天覆地的巨變,則多是起步于田間地頭、尋常百姓。從基層發現問題,從點上先行先試,然後由點及面逐步推廣,是漸進式改革的特點之一,也是整個改革開放的基本路徑。宏偉架構的頂層設計,需要從先行先試者身上借鑒方法、豐富智慧,需要從他山之石中吸收經驗,少走彎路。宏圖再起時,我們解讀全國改革試點樣本,為荊楚大地再出發提供參照。中國第一單集體土地經營權信托產品,今年10月在安徽宿州誕生。繼35年前小崗村"大包幹"創舉後,安徽再領風氣之先。同樣誕生在皖北的這只土地信托產品,讓中國式農耕與現代金融有了交集。基於流轉土地的信托,究竟會將土地改革帶向何方?  現代農業面臨"錢從哪裡來"宿州城東30公里,遠遠地就看到高聳的標牌:帝元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一座龐大的方形玻璃房,是帝元農業的辦公樓和與之連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這裡是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的一期項目。"帝元農業總經理張�民說。帝元農業由安徽帝元生物公司發起並投資建立,流轉並經營5400畝耕地。糧食豐產工程、規模化養殖、生物質能源、設施大棚農業、農產品加工和銷售五大板塊,形成完整的農業循環產業鏈。然而,成就規模經營的循環農業夢想,錢是最大難題。"就是缺資金!"張�民說,按規劃,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遠期10萬畝,中期規劃2萬畝,目前已經流轉了5400畝,建設期限五年,總投資約10.5億元,單憑公司自身的力量很難實現。"從2011年10月開始,兩年已經投入了9000萬元。"張�民說,這筆建設資金,投向了連棟智能溫室、設施蔬菜大棚等設施,繼續發展急需資金支持。由於土地是流轉的,並無所有權,按規定,不能作為抵押物,跑了多家銀行,都不給貸款。"農業投資周期長、風險性大,很難找到投資人。"安徽帝元董事長張一言透露,公司一位金融行業的股東建議,不妨嘗試與信托公司合作,通過開放土地流轉信托產品吸引資金。這一想法,與正嘗試進入實體經濟的中信信托一拍即合。就這樣,出于對土地改革和現代農業的敏銳嗅覺,原本不相干的兩家企業,一前一後迷你倉到皖北。  全國首筆土地信托應運而生在數次奔走宿州田間,頻繁拜訪銀監會、證監會後,今年10月10日,國內第一個土地流轉信托計劃——"中信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合信托計劃1301期"在宿州誕生。帝元農業流轉的5400畝集體土地經營權,在中信信托的手中變身為"金融產品"。10月15日,中信信托正式向市場推介這只信托新產品。中信信托項目負責人吳超傑說,信托投向農村土地在該公司是第一次,也是全國信托業的第一筆。帝元就此解決了融資難題。同時,其身份也發生了變化:從土地"承包商",變成了中信信托的"服務商",獲得管理服務費用;同時帝元還是項目的"投資商",以投資者的身份,分享土地的經營成果。中信信托首吃"螃蟹",看中的正是土地流轉背後的"生產要素的流動"。中信信托董事長蒲堅說,土地流通的實質是"財富的流動",土地流轉經營權打包成"金融產品",使原本不具流動性的土地,轉化為活躍可攜帶的資本,這也是土地信托的生命力所在。金融信托業務也由原來的虛擬市場,轉為實體運作。  農業金融或將進入拷貝期土地流轉信托是否可以複制?長期研究土地改革的安徽省政府參事管叔琪認,現代金融制度介入土地流轉,探索的不只是土地從"分"到"合"的問題,更為下一步中國經濟改革中"如何讓農民擁有更多財富"、"新型城鎮化如何建設"等系列課題提供了新思路。他說,宿州這次改革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將古老的土地與現代的金融結合,可以延長土地流轉期限,信托期限與承包期限相同,就意味著起碼在12年的時間里,企業不必擔心短期內協議被撕毀。農民的土地權屬也可以穩定不變,利益分配可保持均衡。同時,可將各種社會資源導入農業領域,加快農業現代化。中信信托董秘張繼勝透露,中信信托除已成立的土地流轉信托計劃外,還專門組織了4到5個業務團隊在全國範圍內考察。"第一單"推出後,土地流轉信托迅速成了市場熱點。北京信托于11月初在安徽、無錫推出其首款產品,安信信托、中融信托等也在積極探索研究相關業務。不過,面對洶湧而至的金融資本,也不乏冷靜的理智之聲。中信信托董事長蒲堅提醒,無論"土改"以何種形式呈現,如果不能將土地規模流轉的成效,分享給土地的原始擁有者——農民,將會大大背離本輪"土改"的初衷。儲存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