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生態彩筆描繪萬水千山夢——東蘭縣堅持生態立縣打造生態品牌走筆
劉廷智"我在這裡住了兩年,mini storage空氣和水都很棒,離不開了!"近日,67歲的哈爾濱人李江德在東蘭縣武篆鎮中和村巴陽屯公用水源旁,一邊用手舀清水直接喝下,一邊笑著說,"東蘭山清水秀,人又純樸,在這裡生活,心情很愉悅。"吸引李江德到此一住就不想走的"魔力",就是巴陽泉。近年來,東蘭縣堅持"生態立縣"發展戰略,通過實施生態工程,使全縣森林覆蓋率保持在76.72%以上,保護了青山綠水,吸引了�多"外地人"到東蘭養生度假,一個"山綠、水清、天藍"的生態夢正在東蘭成為現實。放下"斧頭"扛起"鋤頭""九分石頭一分土",過去,當地百姓這樣描述東蘭縣。這裡有87%的人口居住在4700多個山垌場里,人均耕地不足一畝。土地貧瘠,經濟來源少,大量森林被毀開荒造田,導致嚴重水土流失。當地政府意識到,治窮的根本在生態,生態的根本在造林。引導農民放下"斧頭",扛起"鋤頭"迫在眉睫。因此,東蘭縣決定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山坡的耕地不再種植農作物,而是改種李樹、板栗、八角、油茶、桑蠶、核桃等見效快的經濟林果品種。 (下轉第二版)(上接第一版)"過去我們都是以耕地為主,要改種果樹,確實很有顧慮。"花香鄉村民韋照國說,"政策上的支持,我們抱著試一試的心理種起了果樹,在論壇上發佈銷售信息,打著原生態、無農藥的牌子,沒想到銷路很好。"自2001年以來,東蘭縣共實施退耕還林工程32.7萬畝,農民人均獲得各項補助1506元,直接增加了收入,既保護了青山綠水,又發展了"金山銀山"。荒山披"綠衣"百姓穿"紅妝"石頭山岩石裸露,風卷起陣陣沙石……石漠化,成了阻礙經濟發展的"攔路虎"。石漠化治理,成了一個綜合治理的漫長過程。封山育林,退耕護岸林,建立生態公益林保護區,推廣節柴灶、沼氣池……東蘭縣把石漠化治理與退耕還林、水土保持等結合起來,整合天然林保護,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進行土地整理,採用先進技術栽培經濟林果,調整產業結構等等,使石漠化治理初見成效。通過實施石漠化治理工程,東蘭縣邊改善生態環境,邊發展經濟作物種植,不僅種植板self storage、八角等經濟作物,同時還通過良種良法種植高產高效松、杉用材林等。荒山披"綠衣",百姓穿"紅妝",生態建設與增產增收兩不誤。春來綠樹枝頭春意濃,秋來果實累累慶豐收;荒蕪石山已不見蹤影,果樹滿坡成致富林。目前,東蘭縣治理石漠化170萬畝,種植經濟果木林達41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超過76%,不僅山清水秀生態美,還讓農民每年實現增收上千萬元。"寧可發展慢也要保生態"早在2009年底,東蘭縣就已經樹立了"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逐步開發、逐步建設,要將發展對生態造成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如果沒有做好化解遊客進入給環境帶來影響的準備,寧可放棄建設,留給後人來開發。"東蘭縣委書記黃賢昌表示,寧可發展慢一點,也要保住綠色生態作為立縣之本。當地政府這樣想,也在這樣做。該縣2009年奠基的一個長壽養生度假村項目,時至今日仍在建設之中。原因就是當地政府意識到,原先的開發規劃有可能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於是與開發商進行了協調,多次修改規劃影響了建設進度。即便如此,開發商卻對政府的考量給予了高度肯定:"我們也不願意做破壞環境的罪人。"在長樂鎮坡豪村坡豪湖畔,一座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四合院居住了一對來自天津的夫妻。這是他們投資數百萬元興建的養生書院。這個可提供餐飲住宿的書院沒有招牌。夫妻倆2007年就來到此處隱居,除非大事,他們連過年都不回家。57歲的妻子馬莉說:"當年,我們丟下手上所有的事來到東蘭建這個書院,目的不在賺錢,而是為了尋找一處原生態、環境優良的養老之地。很幸運,我們在東蘭找到了。"馬莉說:"這裡空氣的清新、水源的潔淨不需要太多的數據去解釋,只要住上一天,你就會捨不得離開。"據瞭解,該縣已先後獲得了"中國生態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最佳養生休閒旅遊目的地"、"中國十佳最美鄉村"等生態養生品牌。目前,該縣正以紅色旅遊為招牌,圍繞自治區全力打造的"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這一機遇,加快建設一批高品位的國際養生旅遊景區景點和精品線路,把東蘭建設成為"用紅色陶冶心境、綠色調養身心"的國際高端生態養生旅遊基地。迷你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