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生態屏障打造產業致富升級版
整整一年,迷你倉幸福的笑容都掛在李克全的臉上,蒲江甘溪鎮明月村的村民們這樣形容致富了的李克全。雷竹筍的好行情,讓他栽植的20多畝雷竹,年收入達20余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名人。如今,李克全開上了小轎車,新修了小洋樓,"幸福日子過得巴適得很"。在遍佈蒲江的各種特色產業中,農民發展綠色產業,從生態經濟中獲益,已然是蒲江的常態。造萬畝竹海建富民"綠色銀行"依托甘溪發展多年、漸成規模的雷竹產業,蒲江縣從政策上引導鄉鎮和當地農戶做大雷竹產業,打造竹海觀光景區,形成產業互動效益。現在,一杆杆小雷竹已經成了甘溪農民的致富主力軍。目前,位於該鎮明月村的核心示範區建設,已具雛形,在面積近5000畝的竹林區域內,11公里的汽車環形觀光道、竹林休閒步道、遊客休憩場所等基礎設施都已建成。在明月村,幾乎每家每戶的田間地頭都能看見雷竹,"鼓勵政策介入,讓明月村的雷竹連片發展。"核心示範區內的村民,每種植一畝雷竹就能得到600元補貼,不到一年時間,萬畝竹海觀光核心示範區就形成了幾千畝成片的規模。萬畝竹海的逐漸成型,農戶們捧上了"綠色銀行"的"金飯碗",開展林下生態養殖,興辦竹海農家樂,開展與農事活動結合的竹海深度體驗游,農民們在多種致富渠道中各顯神通。竹筍的產品化也同時納入發展計劃,引入加工包裝企業,實現品牌化發展。不僅為農戶提供就業崗位,而且還為甘溪打造成都有機農產品輸出地奠定基礎。已經舉辦了幾屆春筍節的甘溪雷竹,逐漸打響知名度,未來甘溪將會在這片綠色下獲益更多。茶林混種生態屏障下的產業升級在蒲江的茶鄉成佳,連綿的茶海之中,松樹、桂花樹等花卉苗木間插其間,這不僅成為成佳茶園一道獨特的風景,而且成為開�茶鄉旅遊的綠色保障。成佳鎮萬民村茶農唐永良,從茶葉種植發展為經文件倉茶葉加工再到今天的餐飲接待一條龍。"林管局鼓勵茶林混種,讓我們不僅增加了花卉苗木收入,而且增加了茶園綠化效果,吸引遊客",唐永良在茶園中還修建了觀光步道、觀光亭,為遊客提供茶園觀光休閒、採茶體驗、制茶購茶、品茶就餐等一套完整的服務。從每年春茶採摘開始,唐永良的茶園就會成為�多遊客慕名而來的旅遊基地。據古道農家樂業主王永平介紹,自家有3畝茶園,原來僅僅作為茶葉生產基地的時候,最好的收益每年不超過1.5萬元。通過立體綠化,茶林混種, 3畝茶壟搖身轉變為觀光茶園,以此為載體吸引了大量遊客來休閒觀光體驗,在旅遊旺季,農家樂每月收入高達萬元以上。成佳茶鄉旅遊的紅紅火火,正是抓住了生態這一核心優勢,如今的成佳不只賣茶葉,賣的更是生態、健康和文化,這就是在蒲江生態屏障下實現的產業升級。打造環湖金色走廊托起山鄉的發展夢白雲鄉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如何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帶動村民致富的動力?需要打造一張靚麗名片。蒲江縣通過政策資金扶持,在白雲打造萬畝銀杏,尤其環朝陽湖的"金色走廊"將成為蒲江旅遊的一個新亮點,為遊客呈現一個以度假為主題的旅遊勝地。在白雲鄉不大的場鎮上,"白雲人家"農民聚居小區,顯得很惹眼,未來這個漂亮的小區,可以加入養生度假旅遊的配套,交由旅遊合作社或旅遊產業發展公司統一經營,實行利潤分成,增加群�收入。發展旅遊產業,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拓寬了就業增收渠道。同時,白雲鄉還將培育"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示範園,通過基地示範帶動,開發旅遊產品,配套旅遊觀光設施建設,奠定旅遊產業基礎。大量種植的銀杏、楠木等珍稀林產業,5至10年後都將成為山區群�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通過配套完善景區功能,發展運動養生、休閒度假特色鄉村旅遊。蒲宣 洪繼東存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