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開平碉樓 訴說保家衛族故事

「開新縣郡 天下太平」,迷你倉沙田故名「開平」。這就是廣東開平縣名字之由來。百多年來,開平以僑鄉著名,近年,卻以世界文化遺產──「碉樓之鄉」而名揚世界。確實,碉樓,亦是僑鄉之「副產品」。但,開平之碉樓,又與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因她由獨特的地理與歷史背景所孕育而成。開平的碉樓有多少?據不完全統計,開平碉樓在民初之「最鼎盛」年代,全縣達三千多座,經過百年滄桑,如今尚存的,僅一千四百九十多棟而已。目前尚「健在」的碉樓「鼻祖」,赤坎鎮三門里的「迎龍樓」,誕生於明朝嘉靖年間,經歷風雨四百四十多年,比澳門的牌坊,還年「長」半個多世紀,雖同屬世界文化遺產,「迎龍樓」碉樓,卻是澳門牌坊之「叔父」輩。同屬僑鄉,因何開平比台山、新會、中山等地建起如此多碉樓,這則與開平的獨特地理環境及歷史淵源有關。據開平老鄉憶述,開平位於四邑:台山、新會、恩平、江門等僑鄉之間,歷史行政區域上屬於「四不管地帶」,盜賊橫行,治安不靖,加上開平一帶地理位置偏低,江河交錯,易發水災。故每當天災發大水,或人禍賊劫,碉樓便成了「避難所」,所以,碉樓的特點,便是建得高且堅固,既防盜,又避水。「迎龍樓」樓高十一點四公尺,共分三層,在四百多年前,屬於「高樓」,碉樓牆壁由大磚砌成,厚近一公尺,能防禦大砲轟擊,在長矛、大刀儘管最「厲害」武器弓箭的年代,可說是「固若金湯」,成為碉樓「鼻祖」。為什麼開平的碉樓建得比其他僑鄉多,這則與賊多和水災多有關,亦適逢財多之「累」。十九世紀中葉之一八五O年代,美國舊金山發現了金礦,美、加亦開始建設美、加兩岸鐵路,吸引了數以萬計開平壯丁前往「掘金」,經過數十年的克勤克儉,不少開平華僑賺有積蓄,由於中國人之傳統,落葉歸根,不少開平子弟便「衣錦還鄉」。買地、建屋、娶老婆開枝散葉,是開平華僑子弟回鄉後先辦好的「三件事」。「財多引賊」,金山伯、金山婆的華廈、錦衣,引起四鄉盜賊的垂涎。於是,便出現了「一個腳印三個賊」地方警言。不少華僑家庭,常被劫掠。據開平史料,僅於一九一二年至二O年,八年間,開平縣內便發生了七十多宗綁票械劫案,百餘華僑及僑眷被殺,燒殺搶掠,燬屋數百間,被掠耕牛等牲口達數百頭,開平縣城被攻破三趟,連縣長也被擄走勒贖。到處肆虐的匪幫集團達十多個,劫匪數以萬計。治安極差,官匪難分,保命要緊,稍有積蓄的開平鄉里,便紛紛建立碉樓,保家衛族。因此,僅在民初之一九二O至三十年代,開平便如雨後春筍般建起了三百多座碉樓,富戶們每多自組了團練、保安隊,自立武裝,樓堅炮猛,保衛家園。建樓熱潮如火如荼,直至四九年解放後,治安漸佳,建碉樓「熱潮」才慢慢的「冷」下來。直到今天,開平錦江里的瑞石樓,被譽為「開平第一樓」,樓高九層,高廿五公尺,佔地九十二平方米,鋼筋水坭結構,樓頂四角,皆建碉堡,哨崗,四壁皆有槍眼,易守難攻,每個窗門皆由進口鋼板建造,能禦鋼炮,碉樓外型西化,內裡裝飾,充滿中國南方鄉俗風味,每層皆有廳房、廚、廁、柱廊、神壇,供奉諸神、祖先,整棟樓建築,風格,外西、內中,中西合璧,混為一體。由於碉樓眾多,各有特色,內涵豐富。開平碉樓,充分加生,反映了一個地方的時代特色,社會與歷史之變遷。飽含文化底蘊。世間少有,終於二OO七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廣東最美的地方」。擁有這個「金漆招牌」,向來勤勞、靈活的開平人,如虎添翼,加上華僑的投資與捐獻,組織建設了一系列旅遊景點:如世界至美的鄉村──馬降龍碉樓群,全國歷史文化名村──自力村碉樓群,立園及世界文化遺產地──錦江里碉樓群……。把開平建設成既是農、工、商繁榮市及旅遊、文化名城。每年吸引全國及世界各地遊客達數百萬。一個原來貧脊、落後兼治安不靖的僑鄉,借著歷史及獨特的優勢,並非靠旁門左道,化窮縣為富市,更蒸蒸日上,很值得同屬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而一味靠賭的澳門借鏡!•楊善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