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亞洲內陸大博弈

早前美國中情局前僱員斯諾登匿藏香港,mini storage引起大眾及政黨的關注,有人視為對人權的踐踏甚至以《1984》的老大哥比擬美國的全球監控,也有人認為是一場中美角力的序幕。我卻想起了國際情報的大競賽,於是從圖書館借來一本一直想讀的書—— 彼得? 霍普基克(PeterHopkirk)的經典之作《大博弈:亞洲內陸的情報戰》(The Great Game: On SecretService in High Asia),研讀一下十九世紀英俄在中亞的「大博弈」。霍普基克為特約記者及作家,曾涉足中亞、新疆、印巴、高加索等地,除這本最著名的作品外,還著有《絲路上的外來惡魔》、《追尋基姆:吉卜林的大博弈》等,主題都集中於十九世紀英俄兩國在亞洲內陸的角力,亦所謂的「大博弈」。被布哈拉汗國君主(Emir)處死的英國間諜康諾利(Sir Arthur Connolly)最先提出這詞語,之後被作家吉卜林引用。近代地緣戰略家麥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所說的「心臟地帶」、「世界島」,其實也是指亞洲內陸,從英俄兩國的角力也能看出亞洲內陸在地緣戰略上的位置。霍普基克說,這場博弈源於俄國對印度的野心,當時印度莫�兒帝國正分崩離析,而俄國亦開始染指中亞以圖抵達富裕的印度。惟中亞由布哈拉self storage希瓦、浩罕等汗國統治,要攻打印度必先橫越荒漠,並征服這些充滿敵意的慓悍國家。對印度的興趣源自彼得大帝,但直到保羅一世方才開始遠征中亞,他的後繼者阿歷山大一世與拿破崙曾相約從水陸兩路夾擊印度。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俄方派出大量勘探人員和哥薩克軍隊,一手望遠鏡,一手來福槍,漸漸吞併了這些中亞國度,最遠到達印度屋脊的帕米爾高原,並令布哈拉君主臣服於沙皇。英國對俄國的行徑並非無動於中,然而在中亞的間諜活動(例如康諾利)卻並不成功,後來英軍曾攻入中間的阿富汗,卻在開伯爾山口被趕了出來,只好以阿富汗為緩衝國,扶立傀儡君主。經過幾十年「征討」,兩國既在波斯劃定勢力範圍,亦各自控制了新疆和西藏,最終就勢力範圍達成協議,英國也保存了印度。英俄均勢間接促成兩國成為協約國,直到一戰以後的十月革命。相對於英俄的大博弈,斯諾登從事對中港網絡監控,或許只是奧巴馬「重返亞洲」大戰略的環節而已,從美國在阿富汗、印度、東亞的影響可看到,美國仍多少關心這場亞洲內陸的「大博弈」,對手正是中俄。繼承布哈拉的烏茲別克斯坦,亦是中美俄設法拉攏、影響的對象。至於阿富汗,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蘇聯也曾如法炮製,結果犧牲數萬官兵,也間接促成蘇聯解體,後來嘗惡果的是美國。可見這種大博弈格局仍主宰�世界局勢!文.彭礪青迷你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