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商語廣播:「�房」戶何時有安全窩?

容許工廈改建「過渡性住房」,self storage等於把市場現有的資源釋放出來,以市場規律來調節及減輕房屋供應壓力,不用消耗新的土地資源,同時亦可減少興建公共房屋所需動用的公帑,應是解決「屋荒」兩全其美的方法。全港現約有一千四百幢工廈,業權集中而比較容易進行活化改建的有三百多幢,如當中有一成業主願意把工廈改建成酒店式住房,即有三十幢工廈可參與,以每幢可建五百個住房保守計算,共可提供萬五個單位,對紓緩「屋荒」很有幫助。可是,發展局一句「並不切實可行」打住,那麼政府還有甚麼良策可以早日解決房屋供應問題?筆者曾擔任過城規會委員,迷你倉了解政府要開發一片土地,殊不簡單,首先要解決交通網絡及環保問題,又要研究醫院、學校、警署及其他社區設施等配套,還要過「公眾諮詢」一關,這些都不是一年半載能拍板的,可能拖十年八載也未必能成事。尤其現時香港的政治生態,有關新界地區發展規劃,正受到很多不同的聲音影響,未知何時可以上馬;就算一切順利,以洪水橋新區發展規劃為例,當局預算首批人口入伙時間最快也要到二○二四年,是十一年後的事;填海造地,需時更久。試問,現時住在「�房」的逾十七萬人要等到何時才有「安全窩」?所以,容許「工廈改住房」政策不宜輕率放棄。李秀�文件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